再思點滴親和治療模式

再思點滴親和治療模式

作者:許棉文

 

今天第二節,Anita提到更美之地的目標在於親和,自身、天地人神之親和。

關係重建是大智慧的學問,也是點滴親和治療目標的著眼點。健康的關係,令人心靈得滋養; 破碎的關係卻叫人心碎,身心靈俱疲。

 

相遇與善待

這次再聽,認識到點滴親和模式的一個特別處是看見了每段破裂關係都有其故事脈絡,當中埋藏了許多的恩怨恨仇,要說理說不清,痛苦難受、失落、害怕、怨恨、孤獨與冷漠的強烈情感,使愛被遮蓋了,似被吞噬了,叫人活在惶恐焦慮中,無望無力作修補。點滴親和的輔導者是這憂谷行走的使者。

越明白這鬱結,越體會「點滴親和」這四字設計的美意,因這是急不來可處理的事。過程中,輔導者相反要當下連接與承托,心應心的連接。信任與體恤成為舒解這強烈不安情感的橋樑,心打開,修補醫治才變得可能。真的急不得,要點滴。

點滴的過程在於珍惜每次和當事人的相遇。痛苦叫他們尋找輔助,這也是讓輔導者和他們有相遇的機會。歷程中,若輔導者能幫助當事人走過事件的影響,重建意義與目標,案主心靈便可得以提升,邁進親和之旅。

相反,當事人的心靈則更往下沉,心靈更沉睡,價值感更扭曲,失去對人對世界的信任,走入死胡同,走入內疚與怨懟的惡性循環。所以,點滴親和的輔導員非常重視每次和當事人的相遇,善待每個受苦的心靈。

 

理論、感知與執行

點滴親和模式的輔導先於連接,後心靈醒覺。這是一大人生學問。今次再聽,不完全是只聽,而是開始了思考與整理,整理Anita是如何用著自己的生命去活現這句話。在此節的教導,理論、感知與執行這三角互動,更被體現。

 

理論

清晰導出點滴親和模式的精髓與信念、治療的歷程與負三角張力如何影響著一段焦慮的親密關係,疏理情緒時,又要留意什麼的要點,透過個案演繹,給予學員這一心靈地圖,這是一幅自我的心靈地圖。導出這模式的框架與切入點的考慮與方向,指出什麼是更美之地的探索。這是理論部份,輔導者要有這穩固的思考與學習,通達了,才能自由游走於人性的善惡間。

 

感知Being

這是輔導者心靈培育的部份,心靈質素決定了輔導者的悟性高低。悟性是對知識、哲理、價值觀念、信仰與人生經驗的一個反思整理的一個察覺。悟性在於通達人性,悟在於看見在人上有神明。悟看見人生的更寶貴的是愛。悟讓你看見歸家之路。悟是通達人心裡最底的渴望,對愛對真理對人生意義的嚮往。

悟的可能在於當下臨在與真誠,人若願意停下來,回到當下,接觸內心此刻,默想停留,我們才有一份定。一份平安讓自己回歸信仰,跟隨耶穌腳踪下,悟由此生。

焦慮是最易帶主輔導者臨在的心,學習如何與焦慮相處,面對焦慮,得平安是點滴親和輔導者的終身功課。

 

技巧

這次Anita示範了很細緻的歷程提問技巧,直覺的觀察、善感身體語言、聲音與語調節奏、距離與切入點的示範,很微細。微細技巧背後的用意不在於技巧功架,而是在於提示如何學習做到貼近、當下臨在,放下知識技巧的分析,讓主耶穌的心帶著自己,讓悟性開路,心應心,順著歷程行,展開點滴親和之旅。

原來,真誠的連接是來自一份關懷憐恤,簡單的,就是一顆關懷對方心靈需要的心。

這顆心讓輔導者願意以愛去多方面尋求探索問題成因的脈絡。這份心是當刻臨在,心與心的連接,再沒有什麼技巧可言。這份臨在連接,貼近了當時人的困苦。

 

看見與被看見

第二節一個最大的發現是如何透過這輔導歷程讓當事人的心靈困苦被看見。Anita指出若輔導員能說出一兩句貼近當事人的內心話,他們會有一份被明白的感應,這是很寶貴的連接。這是被看見的一個體會。

要讓當事人有被看見的感覺,輔導員是要學懂「看」,看見他們需要的心與眼睛。

未來在課程中,有許多是訓練我們這能看見的心與眼睛,盼望可以好好學習整理,悟出點滴親和那份心懷。

沒有評論

評論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