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棉文
今天第一堂授課,留在腦海最深的字句是心靈治療目的在帶人走到更好之地。這句話留在心,在此分享思緒點滴。
要帶負傷者走到更好的地方,助人者的心靈是需要怎麽樣的素質,我是帶著這樣的心境進入第一堂,從Anita的學習經歷尋找端倪。
憂患與悲憫之心
我們學習的心理治療目標大多是幫助案主解決問題病徵,回復生活狀況。但Anita學習心理治療的路,卻是有另一原動力:一個對人間疾苦的憂患與悲憫之心,以致在她的學習路上,不斷學習不同的模式,由心理分析學派、SFT、 Satir、EFT、叙述治療... 催眠、SE創傷治療等等。 不斷學習的動力是想找到一個可關心解開人內心痛苦的模式。每次的嚮往,每次的學習,雖然帶來領會與發現,但同時每次也帶給Anita內心的疑問與批判,這份未找到答案的懊惱與逼切,叫Anita又不斷尋覓與思索。
這份對人世間的憂患與憐憫,在Anita的確學習成長路上很能見到。這份憂患悲憫的情懷亦令她遇見神,神親自帶領她,讓她整理心靈的學問,重塑心理與心靈之旅,由心理問題的向度走到心靈負傷治療的範疇,透過思考批判與默想整理,重視心靈質素的提升與滋養,以致能陪養出一份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再而進深至見山是山的境界。這境界有通達天地文本,有貼近人心痛苦的同感、有靜默專注準確明辨人心問題的智慧。
問題轉移到人性與心靈關懷
關懷的心帶動學習,明辨的思想讓Anita從問題處理擴展到對人性與心靈的關注。在第一節,聽到許多Anita在這方面的思索整理。什麼是問題? 雖然許多學派對問題有其定義與著眼點,但Anita提出自己對這些模式的欵問與批判,提示我們需要再想,從普世價值想,走到每人的天地文本中去了解負傷者問題對其的影響與意義。這是另一向度,新的視域。
助人者對問題的定義反映了其對生命、對信仰、對人性、對心靈的終極關懷的一個價值起點。這的分享帶給我有許多尋思空間。
過程中一邊聽Anita分享不同學派如何理解問題與治療目標,一邊專注尋找Anita是如何整理這些學派對問題分析的思路與批判。日後課程,很想多學習Anita是如何學習、如何選取、如何批判、如何同感、如何創意以達致明辨之旅。這是一有趣但富有生命力的學習。
心靈治療是對人生命的終極關懷,治療過程帶領人走到更好之地。這句話令我越多細味。盼望未來的學習可不斷進深明辨這話蘊藏的含義。
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