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時光隧道耶穌處身的時代(二)
作者:霍玉蓮女士
社會、經濟
在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人口相當蕪雜,公元前六十三年羅馬將軍龐貝解放地中海沿岸許多希臘城市,包括撒瑪利亞、史基埠城、和約但河東的城市,於是,不同種族、宗教、文化背景的人散居在猶太、巴勒斯坦全地,從各種歷史文獻估計,當時聚居的人口約二、三百萬人。
在耶穌生活的時代,大部分猶太人都在加利利、約但河外,和猶大聚居,他們多聚居小鎮,很少居住於耶路撒冷、提比利亞等大城市。從考古的遺址中,可見當時的房屋用玄武岩的磚頭砌成,這些磚顏色暗黑,由火山岩漿的碎石形成,不很堅固。樓宇矮小,樓梯引上第二層就是扁平的屋頂,乾爽涼快,但屋內窗子細小,門悶而侷促。在迦百農最大的房間有十八尺闊,每幢樓宇分四個家庭單位,共同面向一個庭院,供閒息休憩,有關像中國古代的四合院。四個大家庭一起生活熱鬧哄哄的。
在地中海沿岸的經濟命脈,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農業方面,以橄欖、葡萄,榖物和牧羊為主,其他主要食糧大多由非洲和埃及供應。所以,我們可想像在耶穌生活的環境,隨處可以看見橄欖、葡萄、喻榖物,看見青草、綿羊,這些俯拾即是的圖畫構成耶穌運用比俞的豐富意象。
經亞歷山大帝開發許多貿易運輸通道,使貨運貿易流通。在大城市,有一些傳統工業,如陶瓷、採礦、絲綢紡織,以及一些手工藝品。在羅馬政府統治下,以色列一片富庶緊榮,可是政府苛捐重稅,社會呈現嚴重貧富不均現象。當時社會有明顯的階級制度,見圖表。地位最榮高是皇帝,中史管員,地位最寒微的貧者和奴隸。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在細小的鄉村,常有財主剝削、貧污(路十六1-9)、(太十八25-35)、地主面對佃農日薪散工(太二十1-6)等等故事。朱門酒肉臭(路十六21),路有凍死骨(路十六20)。耶穌生長的年代也是貧窮者哀哭的年代。
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