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親和治療第一節心法篇

點滴親和治療第一節心法篇

作者:許棉文

 

輔導員要善於把握輔導開始的前四節,這會為未來輔導歷程打下根基,而第一節就更重要,若案主能在完結時有份實在感,對問題有新理解,有份豐足感,這會令他們對輔導員有信心,會多份希望改變,會更有動力再見輔導,故Anita分享的輔導心法與技巧也就由第一節作開始。

輔導的開展始於連接與承托,再而轉移,由外而內、由故事到影響、由訴苦到需要、由心理到心靈... 這是一細緻脈絡。越聽越細味當中運用的不同的編織技巧,編織這安全網,讓案主感到放心與信任,在被接納的承托下講故事對自身的影響、醒覺心靈的需要。讓案主看見想要走的路,以致為自己設定轉變的目標。

這是微細的技巧,而當知識與技巧在真誠臨在的互動中展露,輔導者便能更自在的去探索案主有關的脈絡,是內在的,家庭關係互動的,社會性的,甚或是心靈兩難的探索與共感...

這些心法是微細的,講解之餘,精采處是親身示範如何運用這些心法技巧於過程中,那份細緻、具體、真誠、有力的演繹,牽動著許多學員的心靈,這是生命感染,也正是點滴親和輔導的精髓處。感恩有這機會。

當中我選取了幾個心法再作整理迴響。

 

連接與承托
輔導是輔導員與案主的相遇旅程,心應心的連接,是開啟了改變之門。Anita提出好的連接在於真誠臨在。許多案主會帶著焦慮不安出席第一次的輔導,故他們時有戒心防禦,焦慮的心情令他們多向腦子走,問題事件走,不輕易打開自己,進入內心。

真誠臨在的連接,給予人一份安心,讓案主可自在地檢視自己的需要。

何謂真誠臨在? Anita提真誠臨在不是一個技巧,是心靈狀態的一個呈現,是對生命當刻的一個體驗的覺知。覺察呼吸、留意身體情緒思想的狀況、環境的聲音、溫度、與心靈連接等等。覺察此刻的狀況,是幫助輔導員當下臨在,與自己和案主連接,關懷其心靈需要。

在真誠臨在的狀況下,輔導員可從容不迫,接納自己可以有驚、有焦慮、有不足; 不一定要抓緊什麼模式、步驟、招式作面紗。需要的只是一顆簡單清明的心去接觸案主的生命遭遇。這份平安穩定,也令輔導員留意到自己的界限與藍圖mind map。這是真誠臨在的體驗。

真誠的連接令人感到安心,令案主不怕被看見內心的脆弱。這份穩定也改變了輔導室的談話氣氛,舒緩彼此的緊張與鬱悶。

心境開,人才可多點停留與觀察,有心力聚焦個人內在兩難(instrinsic dilemma),這份觸碰令案主更感真誠被明白。願意信任輔導員令案主感到盼望,看見改變的可能。

原來在真誠臨在的一刻,輔導員看見的是人,觸碰的是心靈,生命的流動提醒輔導員不要為案主設限,放下既定觀念。生命沒有必然的規律,學習忘記的藝術,讓愛與好奇跟著案主的脈絡走,關懷其心靈需要,這便是點滴親和的輔導。

 

看見內在兩難的張力
走進生命的,會遇見生命內在兩難這股張力,這是點滴親和模式強調的。Anita透過錄影片帶出這課題。

影片個案的太太不斷投訴丈夫的不是,沒有能力,不聰明,很令自己失望,說是眼淚也流出來了,是埋怨是無奈的眼淚...

然而,眼淚失望的裡頭卻又是另一份的嚮往,渴望心靈滿足與快樂。Anita透過歷程問題帶動這位太太明白裡頭的渴求,促進她對自己這份兩難多份留意。

有關內在兩難的狀態,Anita的回應不單技巧與辨識的框架,更會從人生體驗講,以生命觸碰生命,令這太太有更深的共鳴。影片看見那太太安定下來,願意再探索內心的需要。

 

再思忘記的藝術
真誠臨在是促進連接,但輔導員自身亦有很多屏障阻礙連接。由擔心是否幫到案主、要抓緊什麼模式觀念、能否用到某某大師所提的要點、恐懼自身的背景資歷等,都令輔導員在輔導過程中有太多的思緒、擔心、目的與意圖。 原打算想裝起自己,穩定焦慮的想法,卻相反打亂自己,使自己更難當下臨在連接案主。

故Anita提出入輔導室時,輔導員要學識忘記與放下,要的,只是清心的聆聽,緊貼案主故事的脈絡,疏導情緒困擾,關注心靈的需要,這對案主來說,已是很好的事。

忘記是生命的學問,要學,就先要從個人心靈培育下功夫。

 

生活閱讀的再思
Anita提輔導的過程,最考驗輔導員的,不是要聽得明白案主問題的脈絡,最挑戰的是聽後的回應與演繹。這不純是知識與技巧範疇,這是生命的學問,是由生活「悟」出的智慧。這智慧是通達人心,令人對人生感到共鳴。

Anita期望輔導員要多做生活閱讀,默觀生活每刻,默觀天地、一花一草一木一事一人在自身的意義,默想神的作為,醒察心靈。相信我現在寫的整理,也是生活閱讀之一。

生活閱讀擴展了心靈的視域,以致看得見內在兩難的拉扯,共感人生的痛苦,有著通達世情物理,人生貴適意的眼界。

這樣的輔導員,回應時就不只在分析,而是更能貼近案主的痛苦作回應,以人生價值體驗作迴響。這是承托的真意,也是輔導員的修為。

 

錯位與轉移
人生焦點的錯置常令案主困於惡性的循環而不自知,點滴親和的輔導不只為案主舒解困苦,而是更想導引案主轉移這些錯置焦點至關懷心靈的需要,停止惡性的循環,讓自己作活得更好。

這是由外而內的轉移,由心理至心靈關注的轉移,由問題苦惱至心靈醒覺的轉移。

由外而內的轉移,人才會有空間停下來向內凝望自己,察覺問題與內心的嚮往,人活著是如何為自己作選擇,回應內在兩難所蘊含的意義。這是人生的一面。

在這錯置題目上,Anita提醒輔導員對輔導的錯置擺位也會影響真誠臨在的呈現。有些輔導員重視成效、重視分析、重視緊跟理論、別人的評價等等,這成為了連接的屏障。

輔導員要當下臨在,將焦點轉移歸回案主的心靈上,這才是點滴親和的輔導。

 

目標與承擔
Anita提在第一節切記要與案主訂立輔導目標。

你期望這次來見輔導為自己帶來什麼改變? 你期望見輔導對你有什麼幫助? 若能改變,妳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無論怎樣的提問,就是要幫助案主為自己訂輔導目標。

目標的訂立對彼此重要,在輔導員一方是可按著案主的期望而到關心其心靈需要。

對案主的,是有一改變的地圖,一個嚮往,一股願意為自己努力作改變的動力。改變的路不一定是平坦,但若有清楚的目標,案主會更願意承擔與堅持。為的,是想快樂幸福。這是通往心靈更美地方的第一路標。

 

寫後感
行筆至此,體會到點滴親和治療的輔導者非常重視心靈的工作,因每個輔導者的心靈質素的不同以致演繹這些技巧與知識均有不同的形態與吸引。每個輔導者的功架可隨著心靈質素與生活閱讀默觀等的程度不同而有不同。

這是一大的學習與突破。

沒有評論

評論功能已關閉。